top of page

台灣表演藝術概要

台灣在表演藝術的努力,從文化部的推廣,到民間不遺餘力的創新力量,在在表現出台灣多元文化的特色。台灣的表演藝術以音樂、舞蹈、戲劇、文學、視覺為基礎,透過國際上的交流學習,也會引進特殊技術和表現方式,提升自我的能力。

早自1987年,由蘭陵劇坊號召發起之「表演藝術團體聯合會」,推動台灣免除表演藝術入場券之銷售稅捐,以及廢除劇本審查的事件開始,聯合會先後改名「表演藝術聯盟」,到1997年申請「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」定案,由吳靜吉、林懷民、丁乃竺、洪濤、許博允、陶曉清、陳百忠、曾道雄等人的努力下,創造民間表演藝術團體與政府單位的有機對話窗口,期盼促進台灣整體表演藝術環境的健全發展。另外,1996年,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,台灣的藝文環境由過去僅由政府出資挹注,轉變為民間組織與政府機構的雙軌機制,實是非常重大的變革,也讓台灣的藝文環境更加蓬勃發展,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面貌,也讓很多年輕學子有機會實現自己在舞台上的夢想。

像是故事工廠執行長林佳鋒和藝術總監黃致凱,曾是屏風創辦人李國修旗下兩位大將,當李國修揮手告別人世之後,他們帶著夢想,繼續為劇場「做工」,透過己力讓屏風精神和創意不滅。黃致凱說,他希望故事工廠扮演平台的角色,是表演藝術工作者(工人們)的園地,而不是誰的劇團,因此當某個人消失了,這個團還能繼續存在。他期許這個工廠專門生產令人感動、驚喜且有生命的故事,他說:「工廠可以有很多生產線,除了我之外,歡迎更多志同道合的導演加入」。所以故事工廠希望以產出感動人的戲,通俗也能成經典,像是《白日夢騎士》、《3個諸葛亮》、《男言之隱》,分別使用不同的敘述形式,探討傳統與現代的故事。

故事工廠《三個諸葛亮》宣傳圖片 圖片來源:故事工廠FB粉絲專頁

而另一個為人所知的團體優人神鼓,則是結合果托夫斯基身體訓練、東方傳統武術、擊鼓、靜坐、太極導引、神聖舞蹈等元素,廣闊運用音樂、戲劇、文學、舞蹈、祭儀等素材,實踐道藝合一、東西交融理念的獨特表演方式,不但具體呈現台灣優質的劇場表演藝術,具世界觀與當代美學之特點,並獲國際藝壇高度重視,不斷獲邀參加國際重要藝術節表演。

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雲門舞集,從1973年林懷民創辦開始,就逐漸成為台灣享譽國際的表演藝術。雲門舞者大多是舞蹈科系的畢業生。舞團的基本訓練包含現代舞,芭蕾,太極導引,靜坐,內家拳等。包容東西方技術磨練出來的身體,透過林懷民巧妙的呈現,造就了享譽國際的雲門動作風格。傳統美學的衍化,文學、歷史的再詮釋,乃至社會現象的反應,雲門舞碼豐富精良。雲門長年海外巡演,是國際重要藝術節的常客。舞團在歐、美、亞、澳各洲兩百多個舞台上演出,以獨特的創意,精湛的舞技,獲得各地觀眾與舞評家的熱烈讚賞。

其實還有眾多實驗表演藝術團體,分散在台灣的各個角落,萬一你看到了他們在老舊房子、街道、車站、國父紀念館等各處跳舞著、排練著,給他們一個支持的掌聲吧,他們將是台灣努力豐富、交織多元文化、反映社會現況、嘲諷自己以幫你抒發社會情緒的幫手!

責任編輯:全非凡

參考來源: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尚無標記。
bottom of page